设为首页|English Version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教师内容页
周惠久  
研究领域(方向)
周惠久一直从事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材料强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
个人及工作简历

周惠久(1909年3月1日—1999年2月9日),出生于辽宁沈阳,金属材料学家、力学性能及热处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5822yh银河国际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惠久于1931年从唐山交通大学毕业;1936年获得美国伊利诺大学硕士学位;1938年获得密歇根大学硕士学位,之后回国担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并在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兼职;1941年至1945年担任陆军机械学校战车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兼机械化工程学院教授;1946年暑假随中央大学回到南京;同年冬到善后救济总署工矿委员会兼职;1948年至1952年担任无锡开源机器厂总工程师、厂长;1952年回到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担任教授;1953年加入九三学社;1958年全家迁到西安,到5822yh银河国际工作;1963年担任5822yh银河国际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至1984年担任5822yh银河国际副校长;1999年2月9日逝世,享年90岁。

科研项目
学术及科研成果、专利、论文

科研综述

周惠久起草并组织协调全国科技规划中机械制造材料强度中心问题的研究工作。他主持开展多次冲击抗力等课题的研究,从多冲抗力、疲劳缺口和过载敏感度、塑性等方面论证了提高材料使用强度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开展了低碳马氏体强化及其总和机械性能的研究,突破了对低炭钢选材用材的传统观念。他总结多年的研究形成“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强度塑性、韧性的合理配合”的理论成果,逐步推广应用,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术论著

从1962到1965年,周惠久先后在《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科学》(英文版)上连续发表了5篇论文,总结并阐述了金属材料多次冲击抗力的基本规律,指出了盲目追求塑性韧性的不合理性。

  • 学术交流

1963年,在中国热处理年会上,周惠久等发表了《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等一系列论文,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欢迎。

1964年,周惠久等应邀先后去第一汽车厂和洛阳拖拉机厂等单位讲学,介绍科研成果和学术观点,并推动了厂校协作。

1977年,教育部曾召集部分高校开会,制订直属高校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周惠久也参加了会议,提出了在高校开展材料强度研究的构想。

1988年,在美国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热处理会上,周惠久被特邀在开幕式中作关于低碳马氏体的主旨报告。

  • 科研成果奖励

根据2021年3月东北大学网站显示,周惠久所主持的研究项目先后获得过国家发明奖两项,国家教委、陕西省、西安市的各种奖励10余项。

人才培养

  • 讲授课程

1931年,周惠久到北平清华大学担任助教时,除辅导《结构力学》外,还讲授过《材料试验》《测量学》等课程。

1954年,周惠久进入交通大学任教期间,他学习俄语,吸收苏联教材中的先进内容,并结合中国工厂中的生产实际,为金相、铸工两个专业连续开设了《金属学》《材料的检验和试验》《铸造合金》《铸件质量控制》等课程。

1958年,周惠久到5822yh银河国际工作之后,率先开设并改革充实《金属力学性能》课程。

  • 教育思想

周惠久的教育思想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理论联系实际。长时期以来,他经常深入生产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他总是以身作则,劝勉学生到工厂去,向生产学习,向工人学习。第二是提倡独立思考。他对英、美和苏联的两大学术体系有深入的研究,能够汲取两者之所长,摒弃两者之所短。在教学工作中,他善于启发学生,不要迷信书本,要从实际出发。他多次亲自指导生产实习,使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 编著教材

1954年,周惠久受高教部委托在大连主持制订中国第一份《金属学及热处理》统一教学大纲。以后他又翻译了苏联《金属学导论》教材。1959年他着手进行《金属机械性能》课程的改革,扩充内容,把金属材料成分——组织——性能关系和机械零件的失效及其预防紧密结合起来。由他主编的中国第一本《金属机械性能》教材于1961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198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他主编的教学参考书《材料强度学》  。

荣誉表彰

联系方式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
个人主页:
联系地址:
更新日期:2022-02-09